關注官方微信
天天315維權
猛犸新聞·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宋迎迎
新晉副中心城市南陽的建設迎來“新動作”。
據南陽師范學院官網消息,11月17日,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南陽師范學院舉行,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阮金泉、南陽市委書記朱是西等出席并為研究院揭牌。
從省黨代會上被確定為“副中心”開始,半個多月時間里,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迅速開展。無論是省委書記樓陽生用三天時間開展調研,還是南陽市主導成立副中心城市建設智庫,從省到地方,一場優化省域發展格局、完善中原城市體系的大幕已經開啟。
南陽醫圣祠。 IC photo 圖片
我們都知道,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。對于河南而言,在洛陽之外新增一個全省“副中心”,不只意味著“一主一副”變為“一主兩副”,更是以無比穩定的力學結構相互連通,在中原城市群中構筑一個牢不可破的“金三角”,為實現“兩個確保”的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。
重視:省委書記連續三天調研 優化省域發展格局、完善中原城市體系
事實上,從省黨代會提出建設南陽副中心城市到現在,近一個月時間,關于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可謂動作連連。
11月1日至3日,省黨代會剛剛結束,省委書記樓陽生便來到南陽調研,而且用了三天時間。這樣長時間對一個地方的調研,從目前來看實屬少見。
三天的調研中,樓陽生足跡深入南陽市鄉村、企業、產業園區等,主題為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,調研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貫徹落實情況,研究加快推進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”。
而從調研的內容來看,干貨很多。
調研中,樓陽生看了月季產業,去了醫圣祠,強調要拉長產業鏈條,強化創新驅動,把特色產業做成優勢產業、富民產業,要把優秀傳統理念同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,深入挖掘中醫藥作用機理,推進標準化、現代化、產業化,讓中醫藥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光彩。
南陽世界月季大觀園。 IC photo 圖片
值得注意的是,月季產業和中醫藥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5月考察河南時所關注的內容。當時,總書記對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都做出了重要指示。
在南陽調研期間,樓陽生對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給予了非常高的期許,他指出,支持南陽建設副中心城市,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,是實現“兩個確保”目標、優化省域發展格局、完善中原城市體系、加快南陽發展步伐的重要舉措。
從這樣的表述中,我們也可以一窺省委決策的出發點與高瞻遠矚。
選定:為什么是南陽?區位有優勢,自身發展也“爭氣”
在歷史長河中,人杰地靈、人才輩出的南陽始終在河南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東漢時,曾因光武帝劉秀在此地發跡,被稱為“南都”“帝鄉”。諸葛亮的臥龍崗更讓南陽的名氣傳誦至今,人人耳熟能詳。
從地理和區位來說,南陽地處鄭州、西安、武漢三大國家中心城市形成的三角結構中間,且距離三地均在300公里左右,高鐵、高速、航空齊全,又有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大陸橋通道、二湛通道經過。建設南陽副中心城市,不僅能夠承接三大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紅利,更能夠以獨特的引領作用輻射整個豫南。
而從發展現狀來看,南陽不僅所轄面積全省第一、常住人口全省第二,經濟總量更是排在全省第三的位置。強大的經濟總量、充足的人口,都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,使其成為鄭州、洛陽外當仁不讓的選擇。
當然,除上述因素外,彌補南陽與襄陽之間的發展差距,也許同樣是決策重要考量因素之一。
自古以來,南陽、襄陽之間就有著說不清、道不明的關系與情結。兩地同處在一個區域——南陽盆地,因為聯系緊密,地理學上還有“南襄盆地”的叫法。近年來,在湖北省的支持下,定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陽發展迅速,早已與南陽拉開了一定差距,2020年,南陽的GDP為3925.86億元,而襄陽為4601.97億元,中間相差近700億元。
要知道,南陽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都比襄陽多上一大截。這樣的差距,不僅是差在自身,更是差在整個區域。
因此,無論是站在省內支撐還是省外對比的角度看,都應該趕緊想辦法補上。而在南陽成為副中心城市后,不僅發展更加“硬氣”、享受到更多資源,更可憑借同等的地位與襄陽南北對望,以“副中心”對標“副中心”,在豫鄂兩地交界處形成“雙峰競秀”的發展態勢,盤活整個區域的發展大局。
南陽市臥龍區七里園鄉的扶貧就業基地,員工們正在加工艾絨制品。 IC photo 圖片
成型:優化省域發展格局,中原城市群迎來穩定“金三角”
事實上,對于新的副中心城市建設,河南一直期許很深。
就在今年4月省政府對外發布的河南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中,南陽的定位還是“區域性中心城市”。如今,僅過了半年時間,便從“區域性中心城市”一躍成為全省的“副中心城市”。
這樣少見的定位改動、這樣跨越式的提級發展,不僅體現出一種“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”的急迫,更彰顯出“時不我待”的高度重視。
為什么迫切需要在豫南地區多一個“副中心”?這就要從整個河南的發展格局說起。2016年底(12月),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提法在國家發改委編制的《促進中部地區崛起“十三五”規劃》中得到明確,由此拉開了中心城市建設的大幕。
經過“十三五”期間集全省之力的發展,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能級不斷提升,取得了常住人口超千萬、經濟總量過萬億的成績。而以鄭州為中心、帶動周邊城市協同的鄭州都市圈同樣發展迅速。
但與此同時,鄭州的輻射之力畢竟有限,以鄭州“一己之力”想要拉動經濟總量6萬億、總面積16.7萬平方公里的全省協同發展,稍微有那么點“小馬拉大車”的意味。于是,“十三五”時期,洛陽被確定為全省的第一個副中心城市。中部崛起的接力賽道上,河南從“一個龍頭”引領,變成了“一主一副”的接力發展。
現在看來,經過五年來的傾注心血,洛陽作為“副中心”起到了應有作用,不僅經濟增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,經濟總量先后突破4000億元、5000億元大關,還有了自己的都市圈,與鄭州都市圈形成了雙環疊加發展。“一主一副”的發展格局也已然成型。
與此同時,與湖北、長江流域相接的豫南地區仍缺乏有力的領頭者。進入“十四五”時期,隨著新發展格局的構建,隨著省委工作會議、省黨代會的召開,河南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,正在朝著“共同富裕”的美好未來跨步前進,而“一主一副”的單線發展已然無法滿足“換道領跑”“起高峰、建高地、成高原”的新需要,整個河南的發展也需要更加穩定的結構與底座。
在這種背景之下,“一主兩副”的三角格局便由此應運而生。
觀察:多省份進行“三角形”布局 南陽要立足“全國城市群發展”自我定位
從河南全省來看,隨著南陽成為副中心城市,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大局中已經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“金三角”:
以鄭州都市圈為基礎,北可以輻射新鄉、焦作,西與洛陽形成疊加,而在東南方向,隨著南陽副中心城市的補齊,豫南大部甚至與湖北接壤的地區將形成連通,與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襄陽南北呼應。這樣的“金三角”,正像省委書記樓陽生在南陽調研期間所強調的那樣,體現著我省“優化省域發展格局、完善中原城市體系”的前瞻性布局。
不僅河南,隨著新發展格局的加快形成,全國已經有不少省份進行了“一主兩副”的布局。如湖北省是與河南類似的武漢、襄陽、宜昌“三角布局”,湖南是長沙、岳陽、衡陽的“一線三點”布局。
對河南而言,有了穩定的“一主兩副”規劃。未來,如何更好建設南陽這個副中心城市?
在11月初的調研中,樓陽生對南陽提出了“六要”的要求,他叮囑南陽,要以前瞻30年的視野,“在全國城市群發展、中原城市群建設大格局中”來定位、來審視、來謀劃,留足留夠發展空間,全面提升城市承載力、輻射力、帶動力。
要把做優做強產業企業作為重中之重。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石,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提質發展、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,強化產業支撐,壯大市場主體,為副中心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基礎。
要建強交通樞紐、新型基建。要搶抓機遇,加快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、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,推動大數據與綜合交通運輸深度融合,暢通經濟要素流通通道,為南陽發展提供新平臺、新支撐。
要培育壯大創新主體,激發雙創活力。以一流政策集聚一流人才,把人口數量紅利轉化為人才質量紅利,讓創新最大變量成為發展最大增量。
……
“六要”中,謀定位、立產業、強基礎、抓創新?梢,對新的“副中心”,省委不僅期許很高、布局更是十分細致,值得南陽好好研究。
河南南陽轄區的二廣高速上,攝影師拍下的美妙畫面。 IC photo 圖片
期許:立足省委“支持”,南陽能否真正成為全省“副中心”
需要注意的是,在省黨代會的報告中,對于南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表述是“支持”,而洛陽副中心城市的表述是“作為”。
這也就意味著,洛陽“副中心”的地位已經得到鞏固,而對于南陽而言,省里已經提出支持的目標,究竟怎么建、建不建得成、建到怎樣的高度,還要靠自身的努力。
從此次迅速成立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來看,南陽還是有非常強的意愿,非常強的決心。
當然,對于南陽未來在全省經濟大局中發揮怎樣的作用,現在言說還為時尚早。不過,從各省份來看,履行好“副中心”的兩大職責,無疑是南陽的重要職責。
首先,要協助“中心”的工作,兼顧到“中心”以往輻射不到或者不強烈的地區。這就要求自己本身要成為區域的輻射源。以離南陽最近的襄陽為例,其2020年經濟總量超過湖北省的十分之一,另一副中心城市宜昌也占全省近十分之一,都足以支撐一方。而南陽2020年的GDP占全省總量的比例為7.14%,可以說,還有不小的進步空間。
其次,“副中心”還要準確定位,與“中心”形成錯位發展,互為補充、共同進步。
對于南陽來說,如今已有了省委的高度重視,有了跳出副中心城市看南陽、“在全國城市群發展、中原城市群建設大格局中”看南陽的高站位謀劃、高規格部署。
未來,如何對豫南地區形成支撐?如何與鄭州、洛陽形成呼應?能否在豫鄂兩地交界創出廣闊天地,形成帶動中原城市群內部協同發展、輻射鄂西北與豫南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?這些,都是南陽所要回答的問題。